近年來,因疫情和全球氣候變遷等影響,全球產業受到衝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為產、官、學共同語言,因此,有越來越多大學重視永續相關的議題,使大學的功能不再只是傳承知識的學術殿堂,更有著與地方連結、發現和解決在地問題的能力。
本次活動於2022年7月7日,由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北區聯盟與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服務研究設計中心共同舉辦線上講座與工作坊,邀請輔仁大學張詠晴教授與淡江大學涂敏芬教授,分享大學推動永續發展的目的與自身的經驗。同時,邀請輔仁大學顧宜錚教授主持永續教學實作工作坊,進行學術交流、討論,將服務科學跨域整合,實踐服務科學的共創價值與Service Science can help+的精神,期許與會師生能成為大學推動永續發展的種子,將服務科學的精神帶進USR與SDGs的實踐軌跡。
在實踐永續教學之前,我們需要先思考,什麼是「永續(Sustainability)」?張詠晴教授提到:「永續,是指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的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可以滿足他們自身需求的能力與資源」,期許讓後代能感受我們所感受的、享受我們所享受的。而當永續的議題在全球逐漸受到重視,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169項細項目標,涵蓋環境、經濟、社會面向,如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等,當各個國家及社會階層的人共同制定、執行行動計畫,方能邁向永續發展。
在大學裡,教師們需要同時投入服務X教學X研究(胡椒鹽),卻面臨分身乏術的議題,因此,已有多年經驗的涂敏芬教授,引導參與者透過「用途理論」來反思,教師在完成外界任務(行政服務與教學)的的同時,又可以為自身帶來什麼樣的進步?投入永續可以將經驗轉換為教學的案例(功能層面)、賦予行動意義(情感層面),更可以擴大影響週遭的生活、學生、親朋好友等(社會層面)。如此一來,將能找到投入的動機、意義與熱情!
張詠晴教授提到:「學校是有能力創造『改變』的!」,而在大學如何實踐永續教育中,「研究」、「教學」、「營運與治理」、「建立多元夥伴關係」為四個可以切入的面向。在「研究」方面,永續議題對於許多教學單位、學校師生都仍處於較陌生的階段,因此建議教師應持續保持自學的能力,例如可以透過線上課程,或參與系列化的專業培訓。並且在服務、教學、研究需同時投入的情況下,建議盡可能地將研究與服務或教學結合,將能夠事半功倍!
而在「教學」方面,將永續融入教學是現在的主流,與永續相關的課程類型可分為Sustainability focused和Sustainability inclusive兩種。Sustainability focused 是指明確地將永續定為課程主要目標,如在課程中帶領學生走入在地,了解傳統文化、特殊美食、文物廟宇等,甚至投入在地社區的事物;Sustainability inclusive 則是指在課程的內容中包含永續的概念與知識,例如涂敏芬教授提出在課堂中以永續報告書為媒介,帶著學生了解永續議題在企業的發展與意義,便是相當不錯的的起手式。
而永續相關的課程往往伴隨的大量的討論與共創,在討論方面,張詠晴教授分享「討論圈(fishbowl)」是能有效帶領學生發表意見的課程形式,在討論圈中,學生不僅僅是意見的聆聽者,更可以成為提出想法的貢獻者。而受到疫情影響,互動式課程面對無法面對面共創的挑戰,為此,顧宜錚教授便在本活動的工作坊中,帶領所有參與的會員一同使用線上共創軟體-Miro,示範如何透過線上共創的方式,使用服務設計工具中的親合圖法,來收斂教師在面對實踐永續教育時可能出現的問題。
接下來進一步在「永續經營與治理」層面,由於SDGs的倡議與教育部的推動,學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社會責任,其中編制大學社會責任年報或永續報告書成為主要的行動。永續報告書為全球流通的文本,因此目前全球有75%的企業採取全球報告倡議(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作為撰寫報告書的準則,而在準則之下所撰寫的永續報告書,也需具備品質原則與嚴謹的編製過程。
最後,在「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層面,實踐永續的道路如同服務科學一般,需要來自各個專業的跨域共創,而在服務、教學與研究各方面都需要教師盡心投入時,入世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便成為許多教師聚焦的議題,期望學校除了投入在教學與研究外,也應充分利用學校與社區的資源,建立互惠、互助的雙贏關係,帶領學生團隊深入在地,促進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讓教學行動與研究成果亦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共創價值。
本次的活動,吸引許多對於永續教學、大學社會責任有所共鳴的老師參與,在張詠晴教授、涂敏芬教授和顧宜錚教授的精彩分享和共創工作坊之下,對於將SDGs、服務科學與課程創新結合有了更具體的想法,也對如何深入在地社區、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有了更清晰的藍圖,讓「Service Science can help+」不僅僅是口號,更是一個行動的指標,促進跨領域合作與對話,共同創造出服務科學的價值並實踐永續發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