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於今年8月13日推出「蝦皮店到店」的新服務,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總共設立了約60間的實體服務據點,提供賣家與買家新的通路選擇。平常只會出現在電子螢幕上的橘色LOGO,突然在實體街道上亮起了招牌,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也引起許多人對於門後有著什麼新玩意的好奇心。
(蝦皮店到店,來源:Google map)
什麼是蝦皮店到店?
蝦皮店到店是由蝦皮與指定物流商合作提供的運送服務。買家下單時可選擇蝦皮店到店取件,而賣家則至蝦皮店到店寄件。除了提供買賣雙方寄取貨新的選擇,還設有零食、飲品等商品櫃,供顧客現場消費。看似與超商取貨相同的服務,究竟蝦皮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切入實體店,是想要透過新服務執行什麼樣的轉型策略呢?
從零開始的全新投入
2015年,蝦皮以多重免運活動與靈活的社群操作,成功在台灣C2C電商市場殺出一片天。2017年,推出全新「蝦皮商城」服務,搶攻B2B2C商機。2020年,成立「品牌旗艦店」,進攻高檔品牌的消費者。如今,沒有線下資產的蝦皮開始跨足實體店,在疫情下推出「蝦皮店到店」,以多重專屬優惠(如$0免運、店內商品折價券等等),吸引消費者體驗新服務,開始佈局實體資源,提升自己的物流能力。
蝦皮想透過新服務達成什麼?
每逢9月9日、雙11等等的促銷日,各大超商便會被大量的網購包裹塞得水洩不通,超商店員為了服務各種不同需求的顧客而變得手忙腳亂,再加上自從疫情爆發以來,顧客拜訪實體通路的意願降低,導致節節攀升的網購商機讓超商湧入更多的包裹。目前蝦皮靠著台灣便利商店的高稠密度,將商品便利地送至顧客手中,而原本順便做的包裹取件服務已成為便利商店吸引客源的主要方法之一。既然要吸引人流,乾脆由蝦皮自己設立實體店面,完成滿足顧客的最後一哩路,省去付給超商的高額運費,還能將人流留在自己的城池內。
(與疫情一同持續增加的網購量,使超商通道堆滿包裹,來源:LINE TODAY)
將部分人流從超商吸引過來後,透過設置簡單的日常用品商品櫃,讓顧客進到實體店後,可以順手帶幾樣商品,如同「線下追加銷售(Upselling)」。或是日後也許能和其他品牌合作,提供顧客那些仍然需要實際試用的產品體驗,讓顧客於店內體驗後,直接從蝦皮商城下單,將線下的活動再帶回線上。這樣線上與線下的循環,除了能提升銷售額,還有重要的一點為數據的蒐集。未來可透過會員資訊結合各種數據分析技術,蒐集顧客的行為數據,在了解顧客後,進一步提供促銷廣告與方案,提升廣告與行銷的營收。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發現蝦皮大膽地投入實際資源並提供大量優惠,佈局線下資產,為虛實整合的全通路做準備。值得思考的是,究竟這樣的策略,對蝦皮而言還有哪些價值?除了讓蝦皮日後在各大超商間的談判更有議價能力,在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難題後,或許能成為代替過去傳統通路的新選擇。
(文/服務創新電子報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