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活動報導】第六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服務科學的實踐與挑戰論壇特別報導

2021/05/17

社團法人台灣服務科學學會於4/16(五)下午假北科大集思會議中心3樓感恩廳舉辦「第六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服務科學的實踐與挑戰論壇」,由台灣服務科學學會陳鴻基理事長親自主持。此次論壇亦同時由出席會員投票選出第六屆理監事。

陳理事長於活動開始時,首先感謝大家參加活動,在COVID-19疫情這一年多來,大家應該都已經習慣各種應變方式,去年在清大舉辦的ICSSI大會,就透過視訊會議方式與國外多位知名學者互動交流,推廣服務科學。學會創會至今已滿十年,一直非常努力做了一些新的創意並落實、外溢、擴散到各領域,期望發揮Service Science can help的能量,此次論壇的分享也是秉持這樣的精神與理念,扮演好學會的角色,發揮社會的影響力。未來期望透過大家一起努力協同合作,業界朋友也可以提出各種問題,共創價值。


會員大會_1.png

▲工業技術研究院服科中心鄭仁傑執行長專題演講。(攝影/盧懿娟)

本次會員大會之後,即開始進行論壇活動。首先邀請到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鄭仁傑執行長,發表「跨域共創x軟硬整合,帶動創新服務系統」專題演講。鄭執行長分享工研院在服務創新與經濟型態之演進,從客戶的需求出發,找到創新的營運模式,形成一套價值循環的服務生態系,他同時以新竹物流為例,透過與中華電信、YAHOO、漢錸科技等跨域合作,建構了東南亞首座新世代智慧倉儲與智慧物流,落實從技術推進之服務創新,走向以生態系共創 (co- creation) 服務永續力之創新。


會員大會_2.png

▲服務創新實務分享由台達研究院IMM應用技術所陳鴻欣博士解說如何以智能化、自動化、模組化實現製造業之服務創新。(攝影/盧懿娟)

接著由台達電子李實恭技術長與台達研究院IMM應用技術所陳鴻欣博士,分享台達電如何以智能化、自動化、模組化實現製造業之服務創新。陳博士提到當企業面臨各種挑戰,例如市場需求快速變化、產品生命週期變短等衝擊,要努力提升製造之可服務性來因應。以台達電可轉換智能機台Transformable Intelligent Machine (TIM)為例,就是成功的例證,同時,結合AI模擬與數據分析,持續優化機台效率,更是一套靈活的控制系統。陳博士還以實際案例解說如何以TIM啟動製造業服務化,在廠區以智能化、自動化、模組化,因應快速改變,結合數位工具提升員工能力與客戶滿意度。


會員大會_3.png

▲主持人陳理事長與四位來賓跟與會人士交流分享。(攝影/盧懿娟)

論壇最後一個議程,是在陳理事長的主持下,由中國生產力中心張寶誠總經理、資訊工業策進會楊仁達副執行長、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鄭仁傑執行長、台達研究院IMM應用技術所陳鴻欣博士,共同就論壇主題:「服務科學與服務創新的實踐與挑戰」,分享跨域整合帶動新型態服務之發展、趨勢與應用。中國生產力中心張寶誠總經理特別提到在商業服務創新專案中,大家耳熟能詳的SIIR創新計劃,在補助的項目中40%都是與智慧商務、智慧生活有關,張總經理同時提到,中國生產力中心已經從丹麥哥本哈根互動設計學院推動的用戶體驗(UX),以及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提出的一套「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整合出可獲利的創新商業模式九宮格,因應現代多元需求,透過田野調查與商業設計,曾經針對台塑養生村的服務缺口,提出改善計畫,開展長者旅遊解決方案,有非常好的成效;而資策會楊仁達副執行長也從COVID-19促進數位科技化,提到AI是模型,因此人臉辨識是可以被欺騙的,又如農業AI效果顯著但實際執行推動卻困難重重,因此更需要深度思考人工智慧的再造工程,妥善規畫處理才能將AI普及到生活中各層面。交流座談中提問互動非常踴躍,活動圓滿完成。

為使會員不錯過精彩片段,本次論壇兩場演講,以及與談的全程錄影,請參考以下連結:

工業技術研究院專題演講 跨域共創X軟硬整合帶動創新服務系統 

台達電子服務創新實務分享 

服務科學的實踐與挑戰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