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北區聯盟9月5日舉辦一場宜蘭深度之旅,走訪在地農村,了解如何結合原有資源,為社區注入活化的基因,推廣友善耕作以及生態環境保育。學會一向利用服科學會的社群力量,致力探索地方創生的原動力,與生產者進行深度的對話,建立起各個農村的新生網絡,尋找出深度社會設計的曙光。
▲台灣服科學會北區聯盟宜蘭深度之旅大合照。
宜蘭因為有豐沛的水資源形成特有的散村,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與我們現今的生活型態漸行漸遠,有一群對土地懷抱熱情的人們,希望可以降低務農的門檻,吸引不同專才擁有者一起投入到友善農耕的理念中,這便是此次在地扎根活動想要體驗的地方。
活動當天由學會北區聯盟召集人顧宜錚領隊,一行搭著小巴從台北出發,於上午11點抵達宜蘭內城,蘭陽平原有許多河床地石頭特多,鐵牛車可行駛在石子路上,所以農村家家戶戶都有鐵牛車,目前用來推展觀光休閒,請地方長者老農來駕駛,部份收入可營造社區供餐老人互助。在導覽謝佳玲簡單解說之後,分乘三輛鐵牛車前往洛神園地體驗各項農事,包括除草、撿拾垃圾、澆水,採洛神花等,不噴農藥友善種植的農場主人何金正向大家解說,我們一般食用的是洛神的花萼,曬乾後加水加糖,滾煮3分鐘即可儲存於冰箱慢慢享用。
下午農村導覽部份,走訪水質清淨又寧靜的內城村、蓁巷村與深溝村。為了讓農地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宜蘭的農作通常是一年一耕,如此也讓許多物種有棲息繁殖的生機,解說員謝佳玲耕作的農地就吸引彩鷸來築巢,每年4-7月正是彩鷸的繁殖期,彩鷸屬於一妻多夫制,交配後,巢蛋就交給雄鳥照顧,並由雄鳥負責照顧幼鳥。彩鷸主要在晨昏活動,也會在夜間覓食,白天藏匿於草叢中,所以,雖然活動之時日正當中,學員不容易發現彩鷸的蹤跡,也充分領略到大自然的曼妙之美,還能帶回自己採摘的洛神與野薑花,可謂滿載而歸。
北區召集人顧宜錚教授在謝佳玲、何金正專業人士解說與導覽後,特別向與會朋友提及,學會努力將服務科學的精神深化至各地,結合各社區的文化特色,形成在地化的服務價值,此扎根活動希望藉由北區網絡中任職於各大學院校的會員之資源,共同善盡社會責任,讓服務科學的精神落實在社區發展中。目前已經在新北淡水、宜蘭找到地方創生的好範例,未來如果在其他如花蓮、竹苗地區有適宜的活動場域,也期待大家推薦共同參與,共創價值。